樊家宗親酒
樊氏宗親酒
樊府家宴酒
關于樊氏
樊氏圖騰釋義 【釋義】樊,本義是馬負過重,止而不前。樊字的上部像籬笆或用來關鳥獸的籠子之形,引申有籠子圍欄之義,即籬笆之義。 【起源】源于姬姓,出自周文王裔孫仲峬的封地,以封邑為氏。周文王子虞仲有孫名仲峬,輔佐周宣王姬靜南征北戰(zhàn),使周王朝統(tǒng)治的疆域不斷擴大,號稱“宣王中興”。姬仲峬亦稱樊仲甫、樊仲,是魯獻公姬具的第二子,在周王室為卿士,是輔佐周宣王中興的賢名之臣,在當時的諸侯之間,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貴。子孫以先祖封邑為氏,即樊氏。 得姓始祖:樊仲峬 始 祖 地:河南信陽、濟源 郡望堂號:南陽、上黨;舞陽堂 當今排序/人口:第109位/約20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:第140位 現(xiàn)存家譜:60部【樊姓的起源】
樊姓,中國姓氏,一出于姬姓,一出于子姓,以國為氏,是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。樊姓發(fā)祥于河南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,樊姓氏族以此為源,北入山西,東到山東,南遷湖北、江蘇,西徙陜西,與當?shù)厥献迨来蔡,人?21萬,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。著名人物有西漢大將軍、左丞相樊噲、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。
遷徙 第一次:南宋建炎元年(1127年),康王南渡,南宋建立,金兵南下,漢族人民大都遷往江南各地。世居任城一帶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。散居蘇杭、嘉興、長山各地。
第二次:元朝統(tǒng)治江北的幾十年間,因與南宋連年征戰(zhàn),無暇顧及黃河堤防。尤其元末,黃河多次決口,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縣。因元軍駐守長江北岸,南逃無望,只得往無戰(zhàn)事的山西逃生。只幾十年,黃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幾乎淹沒。到明洪武二年,開始長達五十余年的山西大遷民。大都被遷到蘇、魯、豫、冀四省的黃泛區(qū)。此時樊姓人有部分從山西遷返。
第三次:明初,燕王又與建文帝征戰(zhàn)在黃淮一帶二十余年,族人避戰(zhàn)亂外逃甚多。有的從戎征戰(zhàn),后屯邊駐守,故豐、沛、單、曹亦有屯邊記載。
第四次:清初順治元年五月(公元1644年),魚臺明末進士樊毓敦反清復明,聚眾三萬,號稱樊家軍,隱于任北先賢父林,擇機伏殲清軍固山額真巴哈納部精銳。后兵敗,株連州屬各縣族人,慘遭抄殺。族人大都西逃鄆城,南逃單、曹、蘇、豫、皖等地。敦率部邊戰(zhàn)邊撤,沿兗、曲、泗、平邑、費縣一線南下,到臨沂后逐步四散隱居。建東、西樊村。其弟毓朗、毓質南下,陸續(xù)隱于東海贛榆、蘇州、嘉興(上海)、寧波、福建。余部隨鄭成功去了臺灣。另有一部西南撤退,散居河南內(nèi)黃等地。其中逃亡鄆城者,迫于生計,趁清將石廷柱駐鄆擴軍之際從戎,后編入漢八旗,南下平三藩后,留駐南疆屯邊。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、賜田、賜物,世居豐臺建樊家莊。
始祖-- 仲山甫,他是周文王的后代,是周宣王的賢臣。當時周王朝邊境動亂不安,是仲山甫率領尹吉甫,方叔,召虎等卿士(王朝執(zhí)行官)北伐狁(yun,即匈奴),南征荊蠻、淮夷、徐戎,國家得以安定,成就了周王朝的中興大業(yè)。因仲山甫戰(zhàn)功顯赫,受封于樊(一說今湖北襄陽的樊城;一說是今河南濟源西南)地。仲山甫受封后改名樊仲,又叫樊穆仲,其后代以國號為氏。樊氏后人尊仲山甫為樊姓的始祖。仲山甫與周武王姬發(fā)是四代內(nèi)堂兄弟關系,故樊姓從產(chǎn)生開始就屬于王族,望族。樊姓從受封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。
人口分布-- 樊氏是一個歷史悠久、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體,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,人口約120多萬人,占全國人口總數(shù)的0.93%左右。
在地方姓氏中亦有一定位置。如北京市1982年人口統(tǒng)計資料抽樣分析統(tǒng)計中,在前100個大姓之內(nèi),居74位;又如陜西省亦是1982年人口統(tǒng)計中,前100個大姓里居63位。見諸歷代《百家姓》,樊姓人口如漢代《百家姓》,又叫《姓氏三字經(jīng)》,收錄200個姓,其中有“……屈宗淡,樊愛君……”句,居168位;宋代《百家姓》搜集468姓中,有“……高夏蔡田,樊胡凌霍……”句,居157位;明代《皇明千家姓》收錄1968姓中,有“……戴邭滑頓,沈樊沮漆……”句,當代新編《百家姓》128句,每句4字,其中第26句寫道“樊蘭殷寵”,居101位。
百家姓定制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