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位名稱: | 都勻市第三小學校 |
網站名稱: | 都勻三小更新時間:2024/10/25 22:07:41 |
相近名稱: | 都勻三小,都勻市三小,黔南州都勻市第三小學校,都勻師范附小,貴州省都勻市第三小學校 |
網址URL: | 都勻三小 |
辦公地址: | 貴州省都勻市文明路90號都勻市第三完全小學校 (郵編:558000) 〖查看該位置電子地圖〗 |
電話傳真: | 0854-7125678 |
電子郵箱: | fetto#sina.com(發(fā)電子郵件時請將#改為@) |
服務QQ: | [ 暫無都勻市第三小學校的QQ號碼 ] |
網站備案: | 貴州黃頁大全 |
相關簡介: | 都勻三小的前身稱為都勻師范附小。1935年,當時的省立第五中學改為省立都勻師范學校。1936年春季,師范學校設中師部、簡師班、初中部、小學部(即附。TO主任一人管理附小一切校務。 校址設在都勻師范學校背面,即現(xiàn)在的軍分區(qū)后面。校舍三幢,除六間教師外,其余作辦公室、宿舍之用。 1944年,“黔南事變”后,校舍被散兵及難民占用。當時師范學校和省中完全陷入癱瘓狀態(tài),于是就有改組易名的倡議。1945年,都師和省中合并,改名為貴州省立聯(lián)合中學校,以都勻師范學校為校址。附小則遷到培育巷,以考棚為校址,即現(xiàn)在的師專附中附近。都師、省中合并一學期后又分開。1945年下半年,附小仍遷回都師后面,一直到解放。 附小成立之初,設八級(春、秋季畢業(yè))六個班、一個幼兒班。每班學生定額35人,學生共有210個,教職工13人。經費蓋由省府撥款。它主要是為師范畢業(yè)生實習而設立的。 當時的附小,對教師的素質較為重視。他(她)們大都由師范畢業(yè)生中選定留用。教師教學態(tài)度好,教育兒童事業(yè)心強。在教育課程中,每天除傳授課本知識外,還輔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,豐富學生的知識。學校每周安排星期一、三、五下午搞30分鐘的義務勞動,各班整理校園、打掃室內外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,使兒童養(yǎng)成勤勞和講究衛(wèi)生的好習慣。 為使兒童心情舒暢、熱愛學習,每星期六下午上完一節(jié)課后,學校舉辦娛樂活動。每逢節(jié)假日到來時,學校就組織學生表演節(jié)目,常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。 從教師附小成立到解放前夕這一階段,學校由八級六個班增加到12級10個班;學生由210人增至20人。 1950年初,因布局的需要,校址遷至曉街(東山巷)核桃樹居家住宅,校名改為都勻縣第三完全小學校,學制六年,一年級至六年級均為單班,即一個年級僅有一個班。木板結構的教師六間,教師辦公室設在民房堂屋內。學生有285人,教職工有13人。但是是一邊上課,一邊建校。 1951年,班級增至7個班,學生310人,教職工15人。 1952年至1956年期間,教師除了擔任全日制小學的課程外,晚上還擔負夜校課程,即掃盲工作。當時上夜校的學生有300多人,年齡最大的15歲,最小的12歲,其中青年人居多。隨著人民生活逐步提高,要求讀書的人越來越多。在夜校就讀的一部分女青年,年齡在17至18歲,根據她們的要求和文化程度,都一一轉到全日制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習。 1956年,班級增到9個班,學生400人,教職工22人,興建4間平房教室,面積334平方米。隨后又建成南面教學樓,內有4間教師,面積224平方米。 1957年至1960年期間,班級增到14個,學生710人,教職工38人。建成背面教學樓,內有16間教師,小辦公室7間,面積達1234平方米。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,學校正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按教育規(guī)律辦學,加上教師積極努力,教育、教學質量大大提高。因而在1960年五月,被評為省的先進單位,出席省召開的群英大會。并先后確定為省、州、市的重點學校,譽為“小寶塔”學校。 1966年以前,是三小的興旺時期。為了不辜負黨和政府的重視及關懷,全體教職工夜以繼日地忘我的工作。不僅積極完成教育、教學任務,而且承擔黔南州所屬縣及市內兄弟學校來三小參觀學習和現(xiàn)場教學活動。州教育局教研室及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同志,均在三小蹲點,進行教學改革,對教材進行“砍、補、換”,總結教育、教學經驗。教師們對教材認真鉆研,備課做到精雕細刻。這期間,學校規(guī)定了每星期一、三、五晚上為政治學習,二、四晚上為業(yè)務學習。工作雖然是那么緊張,可是每一個教師都是精神飽滿,樂意接待外縣外校教師參觀學習,學校采取誰到隨堂聽課和介紹經驗的辦法。當時承擔公開教學的教師有洪永芳、胡蓮、盧鳳英、宋文秋、宋宜竟、張孝賢、羅時衡、徐樹經等。 省、州、市的教育部門先后調撥了教學儀器、圖書、體育器材給學校。以南面教學樓的四間教室,分別作為音樂室、圖書室、儀器室、體育室。在學生中組織樂器演奏隊、籃球隊等,經常參加地區(qū)比賽和演出,名列前茅。開設的圖書室內有《辭海》、《辭源》、《魯迅選集》以及馬列著作和各類文藝讀樣、豐富多彩,可使學生德、智、體全面發(fā)展。 1966年后,由于“文化大革命”之風的侵襲,學校的教學秩序、設備,都遭到嚴重破壞,課外活動的一切設施都蕩然無存。 粉碎“四人幫”后,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三小又進入健康發(fā)展的新階段。1977年興建東面教學樓,內有教室四間、現(xiàn)改為教師宿舍。1982年又建成東面教學樓,有六間教室,面積為288平方米。至此,三小的校舍面積為1950年的11.3倍。 1980年以來,學校意識到:從事教育工作在實現(xiàn)“四個現(xiàn)代化”建設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,統(tǒng)一教師們的認識,在學校里開辟第二課堂活動,取得了可喜的成績。1981年,舉辦的科技作品展覽會,拉開了全市青少年開展科技活動的序幕,從而獲得省科技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。1983年有兩名學生榮獲省科技小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的二等獎。歷年來,在州、市舉辦科技活動中,都取得優(yōu)異成績。學校還根據本身的特點,在1985、1986兩年的暑假里,舉辦科技夏令營活動。1985年又評為省科技先進集體,致使受到廣大家長的贊譽。 在開展科技活動的同時,學校在體育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績。曾榮獲教育部、共青團中央、國家體委舉辦的通訊賽,小足球基層代表對比賽第一名。在市級的足球、乒乓球比賽中,成績都是名列前茅。 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,不僅能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發(fā)揮,而且鞏固了課堂教學效果,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。 僅以1985、1986年畢業(yè)生升學情況來看:1985年畢業(yè)生262人,上重點中學分數(shù)線為141分,有154人占畢業(yè)生的59%;1986年畢業(yè)生273人,升學率達98.53%(學生分配以就近入學)。 目前,從一至六年級設有22個班,學生1257人,幼兒學前班二個,兒童130人,教職工53人。學校遵循黨的教育方針,按教學規(guī)律和依靠廣大教師辦學,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和發(fā)揮年級組、教研組的作用。廣大教師認真鉆研業(yè)務,互相研究教材、備課,并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性,上好每一節(jié)課。對新分配到校任課的教師,老教師們就熱情地傳、幫、帶,使其盡快地掌握教學規(guī)律、熟悉教學業(yè)務。對青年教師則積極鼓勵他們自學,參加電大、成人自學成才考試和中師函授的學習,以提高文化業(yè)務水平。1985年,就有二位教師電大畢業(yè)后仍回校工作;在此同時又送三位教師去電大脫產學習;有一位教師參加自學成才考試,1985年已經合格三科;另一位參加中師函授學習。在參加教師教材過關的32名教師中,先后兩次應考,均已百分之百合格。學校為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,安裝了生活鍋爐,修建洗澡間,既解決洗澡問題,又便于蒸飯、喝上開水,激勵大家安心教學,為提高教育,教學質量而努力。近年來,教師們不斷努力,大大提高教學質量,許多家長為了達到自己的子女就讀三小的目的,紛紛將戶口遷入學校服務范圍內,這也就是學校學額大大超過的原因。 |